每個中國人心中,都有一個蘇東坡。
林語堂說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,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,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,是偉大的作家、畫家、書法家和詩人......他還是個高品位的生活家、美食家,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曠達的胸襟。然而反觀他的一生,不如意事常八九,起起落落,屢遭貶謫,漂泊不定。但成就其偉大的,往往是最落魄時,就如他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說:
沒有如意的人生,只有看開的生活。
蘇東坡就是從苦難里開出的一朵花,儘管飽經風雨,依舊笑對人生!
正如王國維所說:「這樣的大天才世所罕見,要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才出一個。 ”但比起聰明一世的天才,屢遭貶謫的他卻更願意做個愚人。蘇轼從小天資聰穎,志向不凡,“發奮識遍天下字,立志讀盡人間書”。他年少便名動京城,22歲中進士,得到當時大文豪歐陽修的賞識,宋仁宗更是直接將他視作未來的宰相人選。他初涉仕途便碰上新黨王安石變法,沒看清政治形勢就直言直語上書宋神宗,指出變法弊端。結果被新黨彈劾誣陷,貶為杭州通判,從此開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。沒人敢否認蘇轼的天才和抱負,但他的仕途卻一直不順暢,一生顛沛流離,其實回過頭看,讓他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又何嘗不是當初的自以為是、不知變通。每天睡懒觉、值晚班、读闲书,有人问起他有何才能,就说,只愿“占得人间一味愚。”被贬黄州期间,他宁愿“作个闲人。对一张琴,一壶酒,一溪云”。王朝云为他生下一个男孩,他写下《洗儿诗》,希望儿子鲁钝平凡,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:
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唯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
其实,“愚且鲁”不过是外表,大智若愚才是内核。
“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”,太鋒芒畢露,往往是悲劇的主角。大智若愚,是變小聰明為大智慧; 不顯山露水,其實是韜光養晦。在漫長的貶谪生涯里,蘇東坡決定裝糊塗,他游賞奇山異水,書寫錦繡文章。
“浮名浮利,虛苦勞神”,不如作個閒人,“且陶陶、樂盡天真”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