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邊有位朋友經常找你抱怨生活,聽得多了,心裡突然變得不耐煩起來;
周圍同事都在開心熱鬧地聊天,原本參與感十足的你,卻在某個瞬間,只想一個人靜靜待著。
上面這種內心湧出的負面感受,正是為了提醒你:情緒需要休息了。
所以,我們需要「間歇性冷漠」來為情緒適當鬆綁,通過暫時遠離情感漩渦,平心靜氣重納心底清涼。
說到底,長久的人際關係,離不開張弛有度的相處節奏。
適度共情是善良
從心理學角度講,「間歇性冷漠」能夠幫助我們明確個人邊界,將共情力維持在適當的範圍內。
我們常常需要他人的理解與陪伴,同樣,別人也需要我們。
韓國心理治療師鄭惠信就表示,共情力是一種能將白紙化為白鴿的神奇魔法。
和他人分擔悲傷,悲傷可以減半,和他人共用快樂,快樂則會翻倍。
但在很多時候,將共情力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內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很多人想要幫助別人,卻不自知地共情過度,反而將自己拖入情緒的深淵。
噹噹是一個共情力很強的人,這樣的性格使她在面對他人傾訴時,能夠第一時間捕捉到對方的情緒爆點並適時給出安慰。
也正是由於噹噹的「樹洞體質」,單位里一位關係較好的同事總是喜歡找她「吐露心聲」:
不是吐槽領導,就是吐槽同事,後來更是絮叨自家的雞毛蒜皮,上班的間隙拽著她聊天,下班后,時不時還要發微信向她傾訴。
barak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