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來,有一種育兒說法就是“和孩子做朋友”,強調的是生活中,父母要尊重孩子,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。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以及自主活動的空間,這一點毋容置疑,但是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?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總喜歡帶孩子去報一些美術、舞蹈、鋼琴、書法等試聽課,聽完之後十分民主地詢問孩子:
等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想上的時候,大部分父母會說“當初也是你自己決定的”。接下來的劇情就是,父母和孩子圍繞上課展開一次次混亂和爭鬥。為人父母,首先要盡到做父母的職責,其次,才是和孩子成為朋友。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,不要著急跟孩子做“朋友”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不具備衡量和判斷事物的能力。對一些社會規則沒有敬畏之心,你不約束孩子,他只會越來越無法無天。瑪利亞·蒙台梭利博士指出,3-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。哈佛大學有研究指出:3-6歲是孩子性格、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,可以用“潮濕的水泥期”來形容。孩子85%-90%的性格、想法、行為方式,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。因此,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矩,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。而在家裡,卻常常因為愛孩子,和孩子成為朋友而變得模糊。《相處的藝術》中對於界限感是這樣描述的:人與人之間,內心的自我界限。界限感,說白了就是在人際關係中掌握適當的分寸,你有你的空間,我有我的自由,互不干預。這樣的邊界能幫助我們不隨意「侵入」他人的領地,同時也保護我們自己不被打擾,有合適的邊界感,親子之間才能更好地相處。因為他的內心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依戀階段,比如他有能力去做,他也不做,他覺得這都是父母的事。
原因,就是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,在該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選擇跟孩子做朋友。對孩子來說,規則就是界限,就是什麼事情可以做,什麼事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