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底,在《上海文學》做編輯的姚育明收到一封信。文章15000字,姚育明讀完,就知道這是難得的佳作,直接到副主編辦公室,激動地說:周介人看完,直接拍板說:“發,馬上發,明年第一期。 ”為了能在1991年1月發表,原本已經準備發的一篇文章,被取而代之。史鐵生的這篇文章,就是他最美的散文《我與地壇》,按理說,散文不能當做小說發,但是周介人說:這期的小說分量都不夠,缺少重點稿,你去給史鐵生說一聲,這篇稿作為小說發吧,它內涵很豐富,結構不單一,跟小說一樣的。在周介人看來,小說的地位比散文重,按照小說發表,對史鐵生來說並不虧。可是史鐵生得知後,卻說“就是散文,不能按照小說發,如果有難處,不發也行。 ”文章發表后,讀者一讀,酸甜苦辣的滋味都有了,很多被病痛折磨的人,也覺得找到了安慰,無數煩惱困惑的人,似乎也看見了某個答案,看見了某種希望。1991年整個中國文壇沒有文章,只有《我與地壇》立著。
明讀者有多喜歡這篇文章,作家韓少功也說:我以為1991年的小說即使只有他一篇《我與地壇》,也完全可以說是豐年。失望時,能從裡面看見希望之有,恰在與永遠的追求中;迷惘時,能從裡面看見,智慧恰在勘破迷惘的途中湧現;痛苦時能從裡面讀到人生有無窮的痛苦,所以需要不斷的信仰。
很多年前,在北京的一个旧胡同里,小小的史铁生,经常趴在家里的窗户上,睁大眼睛看着窗外,努力从过往的人群里寻找母亲的身影。父母要出去工作,经常陪着他的,是奶奶,世界给他的第一个回忆,就是躺在奶奶怀里,拼命哭。奶奶看着哭得厉害的史铁生说:“你快听,听见了吗?”正在哭泣的史铁生,就停止哭泣,窗外就传来一阵声音,也许是鸽哨的声音,也许是秋风的声音,也许是落叶的声音,也许是奶奶的哼唱声。哄他睡觉的时候,奶奶就唱催眠曲,“麻猴来了我打它……”史鐵生不聽話的時候,她就說「再不聽話,奶奶就死了! ”上學后,史鐵生就是真正的學霸,中學就讀於清華附中,體育課上,跑起步來,是妥妥的運動健將,只要參加比賽,總能獲得名次。史鐵生最喜歡的是跑步,八十米跨欄跑起來,速度依舊快,那是他的夢想,就是當一個運動員。十八歲時,史鐵生插隊陝北,身體強健,可是二十歲那年,他卻生了一場大病。他以為自己身體強健,很快就能熬過去,可是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,要讓熱愛跑步的他,永遠站不起來,下半身生活在輪椅上。他原本想當運動員,可是命運卻要把他往作家的路上引導,要讓他用作家的身份去思考生與死,殘疾和愛情,信仰和痛苦。最終思得,“人所不能,即是殘疾”,“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”,也思得因有無盡的痛苦,所以需要無盡的信仰。
barak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