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人不評人
酒過三巡,興致正濃,老張問老李:“認識這麼久,你覺得我有什麼缺點要改嗎? ”原本只是笑著隨口一問,沒想到,老李卻真的痛斥起對方缺點:“你脾氣不好,打牌牌品差,斤斤計較,摳門,三五年不添件新衣裳......”老李猶如竹筒倒豆子,噼里啪啦將內心話統統說了出來。王小波說:“口沫飛濺,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,層次很低。”有時你隨口的一句評價,可能掃了別人的興; 無心的一句論斷,就會給對方帶來難以抹去的陰影。作家劉醒龍從小就熱愛文學,高中畢業后,他被派到沖水庫當施工員,每天下班,其他工友都會相約四處玩樂,只有劉醒龍一個人待在宿舍里奮筆疾書。可是,剛剛開始嘗試寫作的劉醒龍,文筆尚未成熟,稿件常常會被退回。每當寄出去的稿件被退回到收發室時,二百來號人的小廠里很快就盡人皆知,工友們在背後議論紛紛。直到有次,手稿又被退回,有位工友當著大家的面,大聲說他壓根不適合寫作,是一個沒用的“坐家”。他不禁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,認為自己是一個「寫作天賦極差的人」,甚至一度想要放棄文學之路。多年後,劉醒龍通過自己的努力,靠著《天行者》成功獲得茅盾文學獎,可那曾經被人貶低的痛苦經歷仍舊深埋心中,讓他久久無法忘懷。錢鐘書先生說:
那些竊竊私語,就像飯裡的沙礫或者生魚片裡沒有剔乾淨的刺,給人一種不期待的痛。
隨口而出的一句惡評,好比子彈,打在一個人心上,就是難以彌合的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