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杜甫傳》於1952年11月初版后,就引起廣泛的影響。 後續又多次增訂,附錄。
看杜甫的人生,讀杜甫的詩,你會覺得,他杜甫就是身邊某個處境艱難的中年人。
關於這個挽聯,大家七嘴八舌,有人說難得,有人說普通,有人說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詩好。
木心聽了,開口道:「寫詩么,至少要像杜甫那樣才好說寫詩。 ”
那時候的木心,在母親的教導下理解了杜甫的詩,知道其好在哪裡,後來木心這樣給杜甫定位:“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,一部全唐詩會不會有塌下來的樣子。 ”
杜甫留給我們的,不僅僅是絕美的華章,更是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,他就像一根支柱,站在那裡,為“人”字撐起一片天。
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走進《杜甫傳》,去真正瞭解詩聖杜甫的一生吧。
讀書的時候,我們讀到的杜甫,是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中的“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。 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歸來倚杖自歎息“的落魄文人。
也是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」的憂國憂民、心懷天下的讀書人。
到了他的父親,雖不如祖父那樣出名,卻也吃著國家的糧食,拿著國家的俸祿,是朝廷的縣令。
生在這樣的家庭,可以說是杜甫的幸運,至少在他年幼的時候,不必為生計所苦,還能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。
他不斷地作詩、寫字、學習,也穩穩當當地保留著他的赤子之心。
就在他上樹摘梨摘棗的時候,他的詩已經像熟了的棗子那樣引人注目,洛陽名士崔尚、魏啟心見了,為之驚歎,說是班固、楊雄的再生。
barak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