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:
生活中,很多的矛盾,都是因為話多惹的禍。
有時雖然是一片好心,卻因為不會表達,最後倒讓人埋怨;
有時雖然自己是對的,卻因為咄咄逼人,反而落得下風。
仔細想想,哪次滔滔不絕,帶來的不是悔恨?
哪次喋喋不休,帶來的不是煩惱?
正如侯寶林先生所說:“酒喝頭盅,茶飲二遍,日發千言,不損自傷。”
話說得越多,是非就越多,招致的禍端就越多。
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,就是克制自己的表達欲。
1
《惠子相樑》里有這樣一則故事。
鷅雛從南海飛到北海,非梧桐樹不棲息,非竹子的果實不吃,非甘泉不飲。
而鷂鷹撿到一隻腐臭的老鼠,恰好看到鶔雛飛過。
於是它連忙護住腐鼠,並挑釁地問鶕雛,是不是要搶自己的食物。
鷅雛聽了,一言不發地飛走了。
對於跟自己不同層次的鷂鷹,它壓根不屑爭辯。
人與人之間,不同的高度,決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。
與其浪費時間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論,不如一笑而過、不聞不問。
1999年,《中國青年報》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,名為《我看金庸》。
此文一出,立馬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。
在文章中,王朔洋洋灑灑兩千余字,將金庸的作品貶得一文不值。
他說自己在閱讀《天龍八部》這本小說時的體驗並不好。
至於差到什麼程度?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