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家吳淡如曾說過:
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,是讓你覺得不管變成什麼樣,那都是能接納我的地方。
在這個世上,一個有愛的家庭,不僅能讓身體得到依靠,也能讓心靈得到歇息。
想要把家庭經營得和睦美滿,永遠離不開溝通、陪伴和理解。溝通是標配
青年林見清通過打拼,在北京賺了不少錢,還買了套房子。於是,他打電話讓爸爸關掉老家的小餐館,搬到大城市來享享福。本以為爸爸會很高興,沒想到他卻說自己習慣了小地方,住大城市會不適應。“我現在有錢了,可以讓你住大房子了,有福你不知道享啊,一個破餐館有什麼值得留戀的!”“就是這個小餐館供你吃、供你用、供你上學,怎麼在你的眼裡就是個破餐館呢?”林見清又惱又喪,本來想表示下孝心,誰知道一通電話下來,不僅沒能勸爸爸搬過來,反而讓父子關係變得僵硬。作家鈴木健二說過:
溝通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,是促進人與人之間感情進一步融洽的潤滑劑。
對一個家庭來說,缺乏有效的溝通,只能讓彼此的隔閡越來越大。
小學時,一個初秋的傍晚,胡適吃完飯在門口玩,身上只穿件背心。姨媽看到后,就拿了件衣服給他說:“穿上吧,涼了。 ”胡適隨口回了句俏皮話:「娘(涼)什麼! 老子都不老子呀! ”原来胡适四岁丧父,在当地,说这样的话,是犯忌讳的。“你父親一輩子善良正直,受人尊敬,你要敬愛你的父親,要向他學習,千萬別丟他的臉。”正是在母親的諄諄善誘下,此後胡適勤勉讀書,最終成為文學大家。“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,而是對方是怎麼感受的,要永遠記住,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最重要的。”
好好說話,用心交流,相互之間的表達越順暢,一個家的凝聚力才會越強。與親人相處時,多點善意的溝通,才能讓家裡充滿愛與溫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