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晉是個亂世,一個亂到人吃人的時代,它本身並不值得任何嚮往。因為一般人在魏晉,可能隨時都被殺死,或者直接放進鍋里煮了。可是就在那個時代,有那樣一些人,他們真實地活著,富貴不淫,威武不屈,活得瀟瀟灑灑。回看歷史,亂世令人悲哀,可正因為那是屍骸隨處可見的亂世,嵇康的做法,才越加讓人尊敬。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走進《嵇康傳》,去感受他那短暫卻又壯闊的一生吧。西元263年8月,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,一群官兵押著一個犯人,前往洛陽東市的刑場。三千太學生集體請願,請求朝廷放了此人,並希望做他的學生。他戴著枷鎖,長髮披肩,穿著一襲長袍,穿著木屐,每一步都發出清脆的聲音,雖然年紀不小,可是他依然帥得令無數少女尖叫。明知很快就要人頭落地,但他面容平靜,昂首挺胸地走上刑場,望著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,在人群的最前面,他看到了哥哥嵇喜。那天,圍觀者很多,有名士,有官員,還有三千太學生。哥哥抱著嵇康最愛的古琴,擠在人群最前面,送弟弟最後一程。突然,嵇康抬起頭來,看了看天色,離行刑還有一點時間,他對監刑官說,讓我最後再彈一首曲子吧。哥哥送上古琴,嵇康坐在琴前,不緊不慢地彈了一首《廣陵散》。琴聲美妙得令人動容,簡直沒法想像,這是一個將死之人的獻奏。彈完之後,嵇康對眾人說,以前有人想跟我學這首曲子,但是我沒有教他,此曲於今絕矣。嵇康死後,竹林裡的小夥伴就散了,阮籍整天喝酒買醉,偶爾還迫不得已地給皇帝寫寫奉承的文章,向秀也不再恣意瀟灑。司馬氏問,你不是很羡慕那些隱士嗎? 這位注《莊子》很牛逼的人物,言不由衷地說:“他們有什麼值得羡慕的。 ”無論是阮籍的醉,還是向秀的言不由衷,都是為了活命,因為嵇康,就是因為活得太像自己,寧死不屈,所以被殺了。今天說的魏晉風度,如果沒有嵇康從始至終的“真性”,恐怕就要塌了半邊天,所以,不讀懂竹林嵇康,就不足以談魏晉風度。說起來,嵇康是一個官二代,然而父親早逝,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,是母親和哥哥們養大的。少年的嵇康,骨骼驚奇,天賦異稟,很多東西不用老師教,自己一看就明白了,漸漸博覽群書,文章辭賦無不精通,在音樂方面,尤其出眾。
哥哥嵇喜做官後,並不要求嵇康讀儒家經典,也不要求他看做官修養,就讓嵇康自由發展。不受約束的嵇康,就一頭扎在老莊玄學里,“隨性”地活著,整天尋仙採葯,不務正業。然而,畢竟還是一個大時代,出人頭地也像今天一樣,還是絕大多數人的期待,嵇喜雖然放任嵇康自由發展,但也不能免俗,他也希望嵇康出去做官。可是這個時候的嵇康,哪裡幹得了這麼複雜的事情,一聽頭都大了,哥哥越勸,他就越討厭世俗。游著遊著,就到了山陽,山陽北靠太行,南臨黃河,距洛陽也不過百餘里,嵇康一看,就喜歡上了。那一年,嵇康才二十歲,在山陽,平日潛心學問,寫詩著文,閒時就遊山玩水,又在這裡結識了一票好友。